調控重內需 防環保節能信息業重蹈產能過剩覆轍
新一輪調控重內需,匯率利率改革須先行
在“錢荒”的陰影與對經濟的反復表態下,上半年經濟數據于昨日出爐。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24800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6%。
在“錢荒”期間表現出來的態度,令不少人擔憂過分強調“調結構”而令經濟失速終“硬著陸”。進入7月,除了反復強調“盤活存量”及不出臺貨幣刺激政策,李克強亦挑明了對“穩增長”與“調結構”的態度:“‘穩增長’可以為‘調結構’創造有效空間和條件,調結構能夠為經濟發展增添后勁,兩者相輔相成;而通過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則可為‘穩增長’和‘調結構’注入新的動力”———即既要“穩增長”又要“調結構”。
這兩者一直被稱為魚與熊掌,而現在想魚與熊掌兼而得之,給出的方法是拉動有效內需。7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加大對棚戶區改造、節能環保、公共服務業、城市基礎設施和促進消費等方面的投入;7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促進信息消費,拉動國內有效需求,推動經濟轉型升級。超發貨幣帶來的惡果至今仍在消化,降息、放松銀根只會讓情況變壞,新一輪調控目前都未出臺貨幣刺激措施而是強調盤活存量與拉動內需,值得期待。
只是,拉動內需要真正起效,橫亙在面前的產能過剩和企業債務及融資問題就是必須先行解決的。產能過剩嚴重則會壓縮民間部門的投資機會,失業率會隨之增高,從而抑制消費需求,拉動有效內需則無從談起。產能過剩亦同時加重了企業的債務壓力,當年的經濟刺激計劃釋放了大量資金,企業困在其中難見收益,舊債未還又借新債。若產能過剩得不到解決,則企業無法盈利擺脫債務纏身的狀態,即使存量資金如愿流向實業,亦無法被盤活。
分稅制與以增值稅為主的生產稅模式,令地方政府為保本地稅源擴大收入而無視需求地盲目投資發展工業,同樣的產業領域在各地被各種“扶持”導致產能過剩。2008年的經濟刺激政策出臺后,貨幣超發則令產能過剩愈發嚴重。現在不只是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連多晶硅、風電等新興產業也存在產能過剩。解決這一問題,進行要素價格改革,讓市場而非政府配置資源是關鍵所在。尤其消化過剩的產能需要依賴海外市場,現時資本自由流動既成事實則放棄固定匯率是必然選擇。匯率改革勢在必行,只是目前進展緩慢,2010年央行重啟匯改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后,到去年4月才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波幅限制倍增至1%,此后再無動作。
而在企業債務與融資方面,資金錯配的問題需要打破金融壟斷,建立與之匹配的金融機構。本月5日國務院發布的相關意見提出了發放“有限牌照”的可能,不過,此類鄉鎮銀行、小貸公司因風險水平不同對利率差別化提出了要求,利率市場化進程對解決企業融資問題至關重要。利率市場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育存款替代產品體系,近日有消息指,針對企業和個人的大額可轉讓存單(CD)在中國推廣的時機已經成熟,一旦推出,將成為存款的替代品。亦有分析人士指出,今年貸款利率下限有望*放開。
若想拉動有效內需,“穩增長”與“調結構”兼而得之,匯率利率改革必須先行。否則,產能過剩與企業融資問題得不到解決,即使存量資金流向實業亦無法被盤活,失業率高企而內需受壓制,本次重點發展的環保節能及信息行業則可能成為下一個產能過剩的重災區,重蹈往日增長模式的覆轍。
調控重內需 防環保節能信息業重蹈產能過剩覆轍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