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生態品質之城,從不是一蹴而就。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讓“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溫州重新煥發奪目光彩。
拆違,讓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建綠,讓百姓幸福感不斷攀升;治水,再造山清水秀的靚麗溫州。從岸上到河里,聲勢浩大的“五水共治”戰役在溫州全面“開戰”:立機制、明責任,建管網、攔污水,清淤泥、凈河岸,匯民心、齊聚力……一條條河流的“毛細血管”被打通,一條條黑臭河漸現碧波粼粼的曼妙身姿,水鄉風情正走向明晰新常態。
再投資200億元治水
3月20日,溫州市治水辦公布2015年該市“五水共治”的各項指標。在去年投資248億元的基礎上,溫州今年將投入200億元推進“五水共治”。
2014年,溫州治水是個豐收年:“五水共治”完成投資248億元,全省,9項關鍵性指標全省;水利投資128億元,11項改革創新全省。2015年,溫州“五水共治”總投資將達200億元,完成1596個村的污水處理、289公里管網建設,基本消滅市區黑臭河;建設200公里生態河道、164座濱水公園、150公里親水綠道。
當天,同步發布的還有《溫州市“五水共治”標準體系》和《溫州市河道生態建設技術導則》,其中《溫州市“五水共治”標準體系》因收錄與治水相關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國外標準2213個,其中現行的國家標準327個、行業標準768個、地方標準119個,堪稱史上全治水標準。另外,此標準體系還涉及環保、水利、城鎮建設、化工、電力等30多個行業。“該標準體系是一個動態體系,今后還將在‘五水共治’實踐中不斷完善。”溫州市治水辦主任王振勇說。
同步發布的《溫州市河道生態建設技術導則》為浙江全省。省河道管理總站副主任何斐介紹說,溫州水系發達、河流眾多,共有大小河道14392條。以前,人們過于強調河道的防洪、排澇等功能,忽視了河道的生態功能,致使一些河道生態系統受到破壞。“河道生態建設技術導則對推動當地的生態河道建設具有很強的指導性。”何斐說。
五水共治怎樣算合格?
據介紹,《溫州市“五水共治”標準體系》是將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相關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國外標準全面收集,并按照相關標準的內在聯系予以科學編排,形成一個標準的有機體系,這為我市今后一段時間內河道生態建設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和管理提供技術支撐。該體系共收集各類標準2213個,其中現行的國家標準327個,行業標準768個,地方標準119個、國外相關標準605個等,涉及環保、水利、城鎮建設、化工、電力等30多個行業。“該標準體系是動態的,接下來我們將把溫州即將推行的4個標準納入進去。”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人介紹道。
目前,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川浦河道生態建設等,就是按照該《導則》進行的,在保持原來河道生態的情況下,對其進行河岸治理,讓水變得更清,兩岸變得更美。“接下來溫州的河道生態建設都將按照《導則》來進行,建成后的也將根據《導則》來審核,河道生態建設將更加科學化。”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這兩個文件將對今年“五水治水”工作起到技術性的指導。2015年溫州市“五水共治”完成總投資將達200億元以上,為1596個行政村建立截污納管,建成6座污水處理廠,建設289公里污水管網;深化兩河治理,市區將基本消滅黑臭河,市區15個站點基本消滅劣五類水質;水岸同治,以沿河城中村為中心,對舊廠房、舊市場、舊橋梁、舊小區進行改造;建成164座濱水公園、150公里親水綠道。
另外,溫州即將出臺的《溫州市河道整治及長效管理責任追究辦法》,用以進一步強化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對河道整治和長效管理責任的落實。
“科技治水”成效初顯
生活污水進去飲用水出來,生態清淤技術使河底淤泥自動分離提煉,處理污水不用電還能“生產”肥料…,近日溫州市科技局對外公布,溫州通過整合專家學者、高校平臺等資源,將新科技成果對接“五水共治”難題,成效初顯。
眾所周知,“五水共治”,治污是一大重點。其中,農村污水處理因涉及面廣、所需資金大,成為“老大難”。去年6月,位于珊溪庫區的文成東污水處理廠通過垂直流人工濕地處理工藝,低成本、率地處理污水,出水達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三類標準,可供飲用水水源。
經過生態氧化池、泵池、垂直流人工濕地等多個環節,終進入出水口景觀池,通過一個阻隔板流入泗溪支流。出水口邊的池子如同公園景觀水池,睡蓮懶臥,吸引了大量蜻蜓來戲水。
治污過程中,河底淤泥何去何從是世界難題。永嘉縣采用一種生態清淤及干化一體化清淤技術,大規模生態清淤無需堆場、裝備移動方便、脫水淤泥便于資源化利用、綜合成本低,目前該工程在甌北羅浦礁河后浦段實施。
永嘉縣治水辦有關負責人介紹說,與傳統清淤辦法不同,后浦看不到挖掘機和運泥車,甚至沒有淤泥灑落。清淤船上的泥漿泵將河底的泥水混合物吸進管道后,沿著管道輸送到幾百米外的淤泥干化處理場,經過機器“分揀”垃圾,再將泥漿通入場內的濃縮箱進行水泥分離,使水和淤泥完全分離。后,余水直接達標排放或作為中水回用,濕淤泥被送入淤泥混合處理設備脫水后變成干泥。
通過市場運作,溫州還將不斷激發民間資本和第三方服務機構投身治水領域,開啟科技結合商業運作的治水新模式。目前,全市已有20多條河道采用強化微生物修復技術和治理模式,河道黑臭現象逐漸消失,這些河道治理基本由環保科技公司承接。
2014年7月,溫州便早已成立市“五水共治”技術服務團,35家技術支撐單位、206名技術服務專家、75項適用技術構成首批技術智庫。今后,溫州將依托先進科技建設“智慧治水”平臺,推行科技治水、生態治水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