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歲末,都經常有一些大新聞曝出。
12月25日晚間,同興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同興環保”)發布公告,公司決定將證券簡稱由“同興環保”變更為“同興科技”,該變更于2024年12月26日生效。之所以變更,是為了更好地體現“一體兩翼”的戰略定位,公司目前的主要業務涵蓋減污降碳解決方案、
新能源關鍵材料等領域,變更后的簡稱將有助于明確公司的發展目標和產業定位。
公開信息顯示,今年以來,已先后有盛劍環境、中金環境、朗坤環境等7家企業變更名稱,去掉了名字中的“生態”“環境”“環保”兩個字。之所以出現這一趨勢,一方面是由于當前資本市場對環保行業估值較低,另一方面也是上述公司主動調整發展戰略,聚焦優勢主業。
1 證券簡稱變更為“同興科技”,中文名稱保持不變
同興環保,創立于2006年,是深交所主板上市企業,核心業務包括除塵及脫硫脫硝環保工程總承包(EPC)、低溫SCR脫硝
催化劑的生產及配套服務、二氧化碳捕集及資源化利用(CCUS)等。12月25日,同興環保召開第五屆董事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變更公司證券簡稱的議案》,同意公司證券簡稱由“同興環保”變更為“同興科技”。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變更只涉及到證券簡稱,而公司的中文名稱、英文名稱、英文簡稱都保持不變,證券代碼也依然是“003027”。
為什么要變更名稱?同興環保解釋稱,這是因為公司經過多年發展,現已成為減污降碳整體解決方案及新能源關鍵材料提供商,目前的主要業務除了傳統的除塵、脫硫、脫硝協同治理環保總承包項目、低溫SCR脫硝催化劑、CO凈化催化劑研發、生產及服務等,還囊括了二氧化碳捕集及資源化利用、鈉離子
電池關鍵材料及器件的研發、生產與服務等。
公司網站介紹,圍繞“雙碳”目標,同興環保積極布局CCUS業務,先后與大連理工大學建立CCUS聯合研發中心,與浙江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并作為中方牽頭單位承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韓政府間能源技術合作項目)——基于熱電廠煙氣細顆粒物等污染物治理及碳捕集和利用技術集成示范項目。新能源方面,公司還聯合西南大學團隊成立合肥皓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了年產20000噸鈉離子電池關鍵材料生產基地,并積極推進鈉離子電池技術迭代升級。
正因為如此,同興環保目前已形成了非電行業煙氣治理業務、碳捕集業務和新能源業務“一體兩翼”的發展戰略。基于此,為了更好地體現公司“一體兩翼”的戰略定位和布局,進一步增強廣大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對公司的認知,所以他們才將證券簡稱由“同興環保”變更為了“同興科技”。
未來,新的證券簡稱將有利于明確公司發展目標和產業定位,更好地推動和實現公司發展戰略,更好地傳遞公司轉型發展決心和長期投資價值,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總之,這次變更名稱符合公司的業務實質,也與公司發展戰略相匹配。
2 業績滑坡,營收、歸母凈利潤“雙降”
同興環保之所以要變更證券簡稱,深層次的原因可能與業績增長乏力有關。今年前三季度,同興環保實現營收4.06億元,同比下降23.9%;完成歸母凈利潤1950萬元,同比也下降了30.6%。再往前,今年上半年,同興環保實現營收3.03億元,同比下降12.60%;歸母凈利潤1972.55萬元,同比下降50.39%。
事實上,同興環保營收和凈利潤“雙降”的情況已經持續很久,公司2022年年報和2023年年報都顯示,其營業總收入和歸母凈利潤的增幅均為負值,特別是2023年,同興環保歸母凈利潤的下降幅度甚至達到78.69%。同興環保董事長鄭光明前不久在接受媒體專訪時也坦承,“今年整體表現有所好轉,但對于過去兩年的業績滑坡,我們需要深刻反思。”
面對增長壓力,公司也積極開展了一系列調整。例如,為了減少層級,同興環保放棄了過去科層制的組織架構,成立了工程事業部、催化劑事業部、CCUS(碳捕集、封存與利用)事業部,以求提升運營管理水平。業績考核方面,同興環保也大力變革,考核聚焦收入、利潤、現金流等關鍵指標。此外,同興環保還大力推動全流程降本工作,著力從營銷、設計、生產、采購、交付等環節挖掘降本機會。截至今年10月底,公司運營成本較去年同期下降2815.73萬元,同比降幅達25.85%,降本效果非常明顯。
除了以上說的這些,根據當前產業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同興環保還積極拓展新的降碳業務板塊,努力培育新增長極。新的增長極,一個是CCUS業務發展,另一個則是鈉離子電池關鍵材料及器件的研發、生產與服務。以CCUS業務為例,公司自主研發的TX-1碳捕集吸收劑,采用獨家抗氧化劑技術,運行壽命較傳統單乙醇胺延長20倍至300倍,再生能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受到市場的廣泛青睞。
總之,業績下滑促使同興環保積極拓展新業務板塊,新業務板塊初具規模后,公司又適時變更了證券簡稱,從而更好地體現“一體兩翼”的新布局。
3 今年以來已有7家,“去環保”更名潮來了
事實上,同興環保改名的邏輯,也與其他幾家環保企業差不多。今年以來,已有不少企業,把名字中的“生態”“環境”或“環保”兩個字去掉了。
7月,盛劍環境完成工商變更登記,中文全稱正式變更為“上海盛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盛劍環境”變成了“盛劍科技”。之所以更名,是因為近年來,公司聚焦半導體附屬裝備及核心零部件、電子化學品材料的研發攻關、創新應用,在研發驗證、機型升級、市場拓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當前公司全稱中的“環境”“系統”已不能準確描述和涵蓋公司當前部分業務。
10月30日,中金環境也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吸收合并全資子公司南方泵業,吸收合并完成后,公司名稱也將變更為“南方泵業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變更為“南方泵業”。據了解,2021-2023年中金環境業務板塊中,泵業營收占比達78.5%、80.9%、88.2%,而環境治理業務則營收規模較小,盈利能力較差。因此,吸收合并和更名方案有利于聚焦先進制造業主業,強化南方泵業的品牌效應和公司核心競爭力。
僅僅過了一天,10月31日,朗坤環境也宣布,擬將公司中文名稱變更為“深圳市朗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朗坤環境”暫時不變。改名的原因,是因為隨著公司經營范圍的擴大,公司業務由有機固廢資源化處理業務單一板塊擴張為生物質資源再生業務與合成生物智造業務兩大板塊,為符合公司目前業務實際情況,提升公司品牌形象和品牌價值,故變更公司名稱。
除了他們,還有美晨生態、路德環境、唯賽勃環保也公告打算去掉“生態”“環境”或“環保”的標簽。
縱觀這些改名的案例,細節處可能各有差別。比如,朗坤環境是把中文名稱改了,證券簡稱暫時不變;而同興環保則是只改證券簡稱,中文名稱保持不變。但相同的是,這些上市公司,都在名稱中去掉了“生態”“環境”或者“環保”兩個字,總計已達7家。之所以改名,按照他們發布的公告,原因不外乎為了“更符合業務實際情況”“聚焦主業”。
“青山產業評論”也認為,這輪“去環保”大潮的背后,其共同原因是回歸優勢、聚焦主業,也是當前行業轉折期下的主要演變趨勢。除了聚焦主業,也有觀點指出,改名潮或許與資本市場當前對環保行業估值過低有關。
有統計顯示,目前,在所有31個行業上市公司的市值均值行業排名中,環保行業排名墊底,大約為41億。
原標題:又一家企業名稱“去環保”,今年已有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