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生態環境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環評與排污許可管理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各設區市生態環境局,廳各處室(局)、直屬單位:
現將《關于進一步優化環評與排污許可管理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2024年11月1日
(此件公開發布)
關于進一步優化環評與排污許可管理
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全面推進美麗江蘇建設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優化環評與排污許可管理,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制定如下措施。
一、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1.完善全域覆蓋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制定《江蘇省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實施方案》,細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管理要求,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科學指導各類開發建設和保護活動,服務重大發展戰略實施。建設以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為基礎的生態環境智慧管理平臺,推進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規劃環評、項目環評、排污許可、環境執法、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等銜接聯動,為產業布局、項目選址、環境準入等提供決策支撐。
2.加強產業園區規劃環評引領作用。推動園區優化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完善環境基礎設施配套,強化環境風險防控。全面深化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改革,將試點范圍擴大到全省所有通過規劃環評審查的產業園區,試點園區名錄經省廳審核后報生態環境部備案。對符合規劃環評要求,不新增污染排放、不新增用地、應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的改擴建項目,可實施告知承諾制審批。對完成規劃環評審查的太湖流域產業發展專項規劃中已明確的產業集聚區,可不再開展規劃環評。
3.強化區域協調發展指導服務。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銜接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促進國土空間格局持續優化、重點功能區國土空間集約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加強對南北園區產業鏈對接項目的環評指導,推進傳統產業有序轉移。
4.引導產業綠色低碳發展。以世界一流生態環境標準建設世界一流園區和世界一流企業。對市級以上產業園區和煤電、石化、化工、鋼鐵、
有色金屬冶煉、建材、電鍍、印染、造紙等重點行業建設項目開展綠色低碳先進技術評價。對符合先進性條件的產業園區和產業鏈項目,提供全過程環評指導服務,對產品、技術、排放績效達同行業國際領先的項目,給予污染物排放總量保障。
二、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5.支持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支持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建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可從省級儲備庫給予排污總量指標支持。對不涉及生態環境敏感區、有毒有害物質及輻射排放、鄰避問題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國家和省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建設項目,可先行建設,并在投運前取得環評批復。對蘇州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太湖實驗室、鐘山實驗室項目,全程提供生態環境指導服務和環境要素保障。
6.支持高精尖新項目建設。對涉及高端
芯片、工業母機、基礎軟硬件、基礎材料、生物制造等方面的關鍵核心技術裝備攻關、產業基礎再造,以及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等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項目,經預評估環境影響有限、環境風險可控的,可先行建設,并在項目投運前取得環評批復。支持綜合保稅區光刻機、工業母機維修類項目建設發展;支持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定環境準入清單,實施生態環境領域“證照分離”改革。委托蘇州工業園區審批蘇州片區內涉氮磷排放的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戰略新興產業項目環評。
7.支持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加快生態環境領域科研平臺建設,開展高鹽廢水處理、新污染物治理等污染防治關鍵核心技術與裝備研發。爭取生態環境重大科研裝置、重大科技項目落戶江蘇。建設省級生態環境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服務平臺,推動關鍵成果對接轉化。
三、推進產業強鏈補鏈延鏈
8.推進傳統產業煥新。加快推進化工、紡織印染、鋼鐵和有色金屬、造紙、電鍍等傳統行業高水平清潔生產改造,將清潔生產水平達到同行業領先的企業納入應急管控停限產豁免名單。對裝備更新、清潔原料替代項目,在不新增污染排放的情況下,無需重新辦理環評審批手續,納入排污許可管理。對構建產業鏈有重大作用的化工園區內化工項目,在符合安全環保先進性標準的前提下支持項目落地。支持太湖流域印染、電鍍行業整治提升,對印染改建項目、現有電鍍企業技術改造項目,在單位產品污染排放、資源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水平達同行業國際領先的前提下,可按“先立后破”原則入園進區。
9.推進新興產業壯大。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一群一策”生態環境服務指南,指導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落地建設。對符合國家政策及產業園區規劃環評要求的智能電網、智能制造設備、新醫藥、
新能源汽車、云計算、大數據、低空經濟等應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的建設項目,可實施告知承諾制審批。支持生物醫藥、集成產業電路綠色發展,對生產設施及污染防治設施不變,僅原輔料和產品變化的生物藥品制造、集成電路及其研發中試項目,經相應審批部門確認不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太湖流域應滿足《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有關氮磷污染物削減要求),無需重新辦理環評,納入排污許可管理。對同一產業園區的同類型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研發類項目,或同一建設主體的多個建設項目,可實施環評“打捆”審批和排污許可證“打包”辦理,支持統一開展環保設施設計建設和運行管理。
10.推進未來產業培育。支持未來產業研究院、未來產業科技園等平臺載體和南京、蘇州未來產業先導區建設,對第三代半導體、氫能、新型儲能、量子、生命健康、合成生物、通用智能、前沿新材料、零碳負碳、商業航天等未來產業項目,逐個建檔立卡,提供從實驗研究、中試到生產的全過程生態環境指導服務,環評可實施告知承諾制審批。
11.推進縣鄉產業集聚區整治提升。支持縣級和鄉鎮園區以規劃和規劃環評為引領,整合環境要素資源,實施整治提升。開展“區域評估+環境標準”試點,實施產業集聚區區域環境影響和企業環境影響評估,明確產業布局和規模、區域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清潔生產、環境風險防控等要求,在區域環境質量達標的情況下,可將污染物排放穩定達標、技術工藝先進的企業納入排污許可管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推動江陰印染、東海石英砂、宿遷木材加工、姜堰鑄造、戴南不銹鋼、通州先鋒印染等一批特色產業集聚區整治提升。
12.推進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對位于同一行政區(產業園區)內應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的紡織服裝、服飾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家具制造業,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塑料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維修業等建設項目,以及等級公路、城市道路、污水處理設施等基礎設施項目,可開展同類項目環評“打捆”審批。支持集中噴涂、危廢集中收集貯存、工業廢水集中處理等“綠島”項目建設,降低中小微企業治污成本。
13.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支持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高質量發展,對農副產品加工、關鍵領域農機裝備制造、農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畜禽養殖糞污綜合利用、糧食烘干中心等涉農建設項目,提供全程政策咨詢和環評技術指導服務,報告表項目可實施告知承諾制審批。
四、優化生態環境政務服務
14.優化環評審批服務。建立國家、地方、外資和重點行業重大項目四本臺賬,實施環評清單化管理,逐一建立服務信息卡,落實提前介入指導、工作專班服務、綠色通道保障等工作機制。對省級以上重大項目,在地方政府承諾兌現排污總量指標來源、區域環境質量改善的前提下,可實施承諾制審批。
15.優化事中事后監管。建立健全環評、排污許可與執法監管聯動機制,將環評與排污許可納入“雙隨機、一公開”日常執法監管。推進非現場執法,采用大數據、在線監控、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方式,提高監管的精準性。建立環保信用修復機制,指導企業完善內控機制,開展信用修復。
16.優化政務服務通道。建立地方政府、管理部門和企業需協調事項清單,專人負責推進問題解決,做到“有求必應”。健全廳市會商機制,推進“企業環保接待日”“綠橋”等活動,暢通直達企業、直達基層溝通渠道,為企業、園區提供政策和技術支持。深化生態環境領域“一網通辦”“省內通辦”“跨省通辦”等政務服務措施,提高便捷化水平,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17.優化污染物排放總量管理。加快健全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全過程控制制度,探索完善總量控制有關核算方法。對市級無法平衡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優質項目、省級以上重大項目,在滿足區域環境質量改善要求的基礎上,可實施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省域內、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同一流域內統籌調配。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化學需氧量、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等單項新增年排放量小于0.1噸,氨氮、總磷單項新增年排放量小于0.01噸的建設項目,在地方有排放指標儲備的前提下,可按年度集中供給。
18.優化環評與排污許可制度改革措施。開展環評與排污許可“兩證審批合一”,對排污許可簡化管理企業,可在建設項目開工前自愿同步申請辦理環評與排污許可手續,實現同步受理、同步審查、同步辦結、核實生效。簡化企業排污許可證內容、變更管理程序,減輕企業負擔。開展工業園區排污許可“一張證”管理試點,優化排污總量指標動態高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