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印發《國家重點低碳技術征集推廣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廳(局)、科技廳(委、局)、住房城鄉建設廳(委、管委、局)、交通運輸廳(局、委)、農業農村(農牧)廳(局、委),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有關要求,大力支持先進適用低碳技術宣傳推廣應用,充分發揮低碳技術在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的重要作用,生態環境部會同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制定了《國家重點低碳技術征集推廣實施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抓好落實。
第五批《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技術推薦和征集工作同步啟動,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會同本地區有關部門做好技術推薦和申報工作,中央企業的低碳技術由國務院國資委負責推薦。技術申報材料請于2024年3月25日前報送至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
聯系人和電話:邢佰英 (010)65645624
金秋實 (010)62231074-829
袁曉霞 (010)62231074-830
郵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直門北大街32號楓藍國際中心A1005室
生態環境部辦公廳
科學技術部辦公廳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
2024年2月6日
(此件社會公開)
抄送:國務院國資委辦公廳。
生態環境部辦公廳2024年2月18日印發
國家重點低碳技術征集推廣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有關要求,大力支持先進低碳技術宣傳推廣應用,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制定本方案。
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系統觀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通過征集、遴選和推廣先進適用的低碳技術,全面增強低碳技術示范效應,提升產業化應用水平,引導企業探索低碳發展解決方案和綠色轉型路徑,加快培育低碳技術產業的競爭優勢,有效促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為實現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二、 工作原則
——系統推進、重點突破
圍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系統推進先進適用低碳技術的征集遴選和宣傳推廣工作,重點關注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等關鍵領域,聚焦源頭治理、排放監測、儲碳固碳等關鍵環節,形成以多批次發布、動態化管理、常態化推廣為特征的低碳技術推廣模式。
——創新驅動、需求導向
以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為需求導向,遴選和推廣具有降碳潛力、代表科技創新方向的示范類技術和降碳效果顯著、適合規?;瘧玫耐茝V類技術,充分發揮技術進步對促進經濟社會低碳轉型的帶動效應。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
堅持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重視市場在低碳技術開發與推廣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遴選具有顯著經濟性和廣闊市場前景的推廣類低碳技術。強化政府引導,鼓勵企業申報具有巨大降碳空間和投資潛力的示范類低碳技術。
——統籌部署、協同發力
加強部門協同與地方聯動,在任務部署、資源配置等方面形成促進低碳技術推廣應用的政策與行動合力,鼓勵地方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低碳技術推廣模式和成果轉化有效路徑。
三、 主要目標
到2025年,通過發布第五批《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推廣一批先進適用、降碳效能顯著的低碳技術,總結有利于低碳技術供需對接的先進經驗做法,提煉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轉化示范案例,探索科學有效的低碳技術轉化模式和推廣路徑。
到2030年,通過后續批次《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帶動引領,逐步形成系統化、全景式的低碳技術圖譜,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技術路徑更加清晰,相關支持政策和管理機制更加健全,低碳技術優勢和產業優勢逐步增強,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有力支撐。
四、 重點方向
(一)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類
1.可再生能源開發應用技術。包括新型高效太陽能電池產業化技術(新型薄膜電池、高效太陽能電池、高效智能光伏組件),關鍵電池材料、核心元器件及系統集成技術,電池及其組件循環利用及無害化處置技術,高參數低成本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分布式太陽能熱電聯動系統技術,智能化分布式光伏及直流并網技術,深遠海大型風電場開發與設計技術,大功率風電機組關鍵部件設計與優化技術,大容量風電機組系統控制關鍵技術,生物天然氣及可持續航空燃料制備技術,波浪能、潮流能、溫差能開發利用技術,干熱巖開發利用技術,淺層/中深層地熱能供暖(制冷)系統升級技術、綠色低碳船用燃料制備技術等。
2.先進儲能技術。包括儲熱(儲冷)技術,新型大容量壓縮空氣儲能技術,大容量超級電容儲能技術,高安全、長壽命、低成本的電池儲能等新型儲能技術。
3.能源互聯網技術。包括虛擬電廠及新能源汽車車網互動技術,先進輸變電裝備技術,柔性直流輸電及直流電網技術,大容量高壓電力電子元器件及系統集成技術,可再生能源發電功率預測及并網預測與消納技術,復雜大電網安全穩定技術,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全局協調調控技術,能源互聯網信息通信技術,能源虛擬化技術,需求側響應互動技術,多能流交換與路由技術等。
4.氫能開發利用技術。包括基于可再生能源的低成本(離網、可中斷負荷)大規模制氫技術,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工業副產氫高效提純技術,經濟安全高效的氫能儲運技術,氫燃料電池開發及燃料電池分布式發電技術等。
(二)重點領域降碳類
1.工業領域降碳技術。包括工業領域電能替代技術,余能利用技術,鋼鐵、有色低碳冶煉與流程優化技術,石化短流程優化再造技術,石化、化工、焦化、建材等領域重點設備節能改造升級技術等。
2.建筑領域降碳技術。包括建筑設計、建造、建材及設備應用等建筑建造階段綠色節能低碳技術,建筑運行調適、能耗及碳排放監管系統、設備維護及更新等建筑運行階段綠色節能低碳技術,建筑拆除、回收、循環利用等建筑拆除階段綠色節能低碳技術,建筑光伏、地熱供暖制冷、空氣源熱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等。
3.交通運輸領域降碳技術。包括使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的新型運輸運載工具及關鍵設備研發與應用,綠色交通基礎設施開發與升級改造,運輸結構優化調整等相關技術。
(三)儲碳固碳類
1.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包括全生命周期高能效、低成本CCUS技術,CCUS 與工業全流程耦合技術,應用于船舶等移動源的CCUS 技術,新型碳捕集材料與新型低能耗低成本碳捕集技術,海洋咸水封存技術,地質封存監測核查技術,高效低成本直接空氣捕集二氧化碳技術與生物質結合的負碳技術等。
2.生態增匯與監測技術。包括高密度碳匯生態系統多功能適應極端事件和災害保護技術、退化生態系統增強碳匯功能的恢復技術、脆弱區生態系統碳匯功能鞏固提升技術等森林、草原、濕地、海洋等生態系統增匯技術,農作物高效光合固碳技術,生態系統碳匯監測技術,重要功能區生態系統碳匯效益監管評估技術等。
(四)數智賦能類
1.數字賦能效率提升技術。主要指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依托的智慧化賦能行業效率提升技術。包括智慧化能源管理與碳排放管理技術、降碳與環境治理設備智能化運行技術、智能制造技術、數字化農業生產技術、智能交通與智慧物流技術、基于區塊鏈的能源資產交易體系與平臺關鍵技術、工業生產過程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的模擬優化調控技術等。
2.溫室氣體排放智能化管理技術。主要指在溫室氣體重點排放單位和自愿減排項目的生產運行控制系統中,通過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等手段對碳排放及減排有關設備儀表運行狀況和碳排放有關數據進行在線采集,實現多源數據融合、自動核算、異常數據預警,或污碳協同控制評價、氣候變化綜合評估、減碳績效考評等碳管理功能的智能化管理技術。
3.數據中心降碳技術。包括促進可再生能源應用技術,高效供配電技術,智能溫控/通風系統,高效制冷和冷卻技術,余熱回收利用技術,載頻和時隙智能關斷技術,智能化聯動運維管理技術,以及各類可提升信息系統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技術。
(五)非二氧化碳減排類
1.甲烷減排技術。包括煤炭領域甲烷減排技術,油氣領域甲烷減排技術,農業畜牧業甲烷減排技術,廢棄物處置領域甲烷減排技術等。
2.氫氟碳化物減排技術。包括綠色制冷劑合成與替代技術,應用綠色制冷劑的高效制冷技術,綠色冷鏈物流技術,綠色發泡劑替代技術,含氫氯氟烴(HCFCs)生產線改造技術及回收、捕獲和轉化技術,氫氟碳化物(HFCs)回收、捕獲和轉化技術等。
3.氧化亞氮減排技術。包括化工副產氧化亞氮減排技術,農業高效施肥、精準施肥技術,秸稈還田方式優化技術,農田氮肥深施技術,氧化亞氮捕集、治理和利用技術,微生物介導氧化亞氮減排技術,污水處理過程氧化亞氮減排技術等。
4.其他溫室氣體減排技術。包括六氟化硫(SF6)、全氟碳化物(PFCs)、三氟化氮(NF3)及其他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等。
五、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實施
生態環境部按年度組織開展《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包括示范類和推廣類技術)的征集、篩選和評估工作。各地區生態環境部門要按照要求積極開展低碳技術的推薦、申報和推廣工作。生態環境部匯總各地區及中央企業低碳技術申報清單后,組織相關部門推薦專家進行初審,確保項目符合相關要求。在初審基礎上,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專家開展復審,并將評審結果在公開平臺征求社會意見,根據反饋意見確定結果,并按照程序公開發布。鼓勵地方生態環境部門組織編制本地區低碳技術目錄。
(二)完善管理機制
研究編制《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評選工作方案,會同相關部門建立低碳技術專家庫,不斷優化技術征集、量化評估、專家遴選和評審工作機制,完善低碳技術評價指標體系,確保評選流程公開透明。探索建立低碳技術碳減排量評估與績效評價方法,按照可量化、可核驗原則,規范化評估申報技術的氣候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低碳技術信息庫,加強動態管理,跟蹤更新已發布的低碳技術。推動重點領域低碳技術標準制修訂工作,研究構建污碳協同控制相關標準,不斷完善生態環境標準體系。
(三)創新技術推廣
鼓勵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生態工業園區)、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低碳工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地區、低碳城市、無廢城市等廣泛應用目錄內的低碳技術。組織“低碳技術進園區”系列活動,提供低碳技術供需對接方案,探索“園區—企業”雙向互動的低碳技術轉化應用模式。積極發揮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作用,采用線上線下聯動形式支持技術推廣,協同推動綠色低碳技術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建立低碳技術推廣效果跟蹤反饋機制,擇優篩選低碳技術成果轉化案例,增強低碳技術示范效應。支持中央企業組織開展各類低碳技術成果推介活動,促進供需深度對接。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與科研機構、企業加強工作協同,探索實施低碳技術推廣多方聯動機制,為低碳技術成果轉化應用找出口、通路徑,因地制宜開展系統性、區域性低碳技術集成應用示范。
(四)強化政策支持
加強生態環境科技規劃和政策機制保障,提升對低碳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鼓勵目錄內低碳技術提出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建議,支持低碳技術應用項目依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方法學參與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鼓勵企業在清潔生產審核和技術改造中使用目錄內的低碳技術,鼓勵目錄內低碳技術應用單位申報生態環保金融支持項目和中央生態環境資金項目。鼓勵銀行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加大對采用目錄內低碳技術進行升級改造項目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債券直接融資用于低碳技術研發應用。加強氣候投融資對低碳技術支持力度,鼓勵氣候投融資試點地方將低碳技術應用項目納入氣候投融資項目庫,探索金融支持低碳技術應用推廣的實現路徑。
(五)擴大宣傳交流
持續做好“全國低碳日”低碳技術展覽和線上線下宣傳活動,促進低碳技術交流推廣,增強全社會對低碳技術的了解和認知。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積極開展低碳技術宣傳展示活動,及時總結各地區低碳技術推廣有效模式,宣傳低碳技術推廣先進經驗做法,擇優報送典型案例。加強低碳技術創新成果的國際宣傳力度,借助聯合國氣候大會宣傳推介我國低碳技術示范案例,講好科技助力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故事”。深化低碳技術國際經驗交流與合作,推進低碳技術在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宣傳與應用。
附件:1.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申報表
2.申報表填寫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