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改良鹽堿地迫在眉睫
在新疆,不同程度鹽堿危害的耕地面積約占總耕地面積的1/3;在黑龍江,鹽堿地面積以每年30萬畝的速度逐年增加;在甘肅,因土地鹽漬化損失的糧食每年超過1億公斤,鹽堿地對農業發展以及糧食安全有著的重要影響。
讓13億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離不開國內糧食的有效供給。當前,在常規耕地生產力水平進一步提升面臨瓶頸的情況下,增加耕地面積成為了增加糧食總量的主要途徑,而其中的鹽堿耕地被寄予厚望。
據統計,我國有近15億畝鹽堿地,占世界鹽堿地的1/10,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等地。其中,有2億畝鹽堿地被認為具有農業利用潛力。
然而,在當前糧食連年增產的情況下,改良鹽堿地并沒有受到足夠重視。“有的地方倉庫的糧食都裝不下了,讓政府支持鹽堿地改良是很困難的。”東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副院長、鹽堿地生物資源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柳叁奎教授介紹,應該從長遠角度出發,將其納入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體系。
一面是國家對鹽堿地寄予厚望,一面是現實中對鹽堿地轉化為耕地的需求并不旺盛。鹽堿地陷入了改良悖論之中。
鹽堿地是畜牧業原料必要基地
站在新疆庫爾勒市尉犁縣興平鄉東干渠的大片鹽堿地上,清華大學北京市鹽堿及荒漠化地區生態修復與固碳工程技術中心副教授王淑娟介紹,鹽堿土是鹽土和堿土的統稱,是指含鹽量在0.2%以上、堿化度在20%以上的土地,也稱為鹽漬土。
鹽堿土的形成是多種因素作用下的一個復雜過程,但人們在長期的鹽堿地治理過程中發現和總結了鹽堿土中水鹽運行的規律,即“鹽隨水來,鹽隨水去;水去汽散,汽散鹽存”。受地形、氣候、生物因素、地下水位、河流、海水和人為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區域鹽堿土的成因又有所不同。
據介紹,我國是鹽堿化危害為嚴重的國家,約有9913萬公頃,尤其是西北地區的甘肅、寧夏、新疆等地都受到不同程度鹽堿化危害。
以甘肅省為例。據統計,目前甘肅省土壤鹽堿地面積接近4500畝,受不合理灌溉所致,土壤鹽堿化面積逐年擴大,已造成該區域土地生產能力減退,鹽堿地區糧食產量大幅度降低,不足當地產量的60%。
與此同時,隨著鹽堿化程度的加劇,伴生的土壤沙化和荒漠化等生態問題也日益突出,農業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已成為限制甘肅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甘肅省的土地鹽堿化情況更像是全國的縮影。隨著人口增長、土地退化、土地資源緊張等問題的出現,開發利用鹽堿地被認為不但可以增加糧食產量,還可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鹽堿地是畜牧業原料必要基地,也是生態系統重要載體,更是未來糧食增量的主要來源。”柳叁奎在寫給國務院總理的信中說道。
柳叁奎解釋道,國家糧食消費結構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直接消費,二是間接消費。人口增長因素使糧食的直接消費剛性增加;畜產品規模擴大、工業原料消耗量增加,將導致糧食間接消費量增加趨勢嚴峻,目前我國飼料用糧已經成為糧食用途中主要部分。
毋庸置疑,耕地是糧食生產的載體,是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保障。“把鹽堿地定義為后備耕地資源,即耕地戰略儲備資源,也許是我們為子孫萬代作出的戰略選擇。”柳叁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