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滯阻尼器的發源
粘滯阻尼器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和日本起步較早,目前已經運用到大量工程中,相應的也制定了設計規范、規程和設計手冊。國內則相對起步較晚,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目前我國已在阻尼器的實驗研究、開發以及工程應用等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也包含了應用阻尼器相關方面的內容。
粘滯阻尼器的結構
粘滯阻尼器由缸筒、活塞、粘滯流體和導桿等組成缸筒內充滿粘滯流體,活塞可在缸筒內進行往復運動,活塞上開有適量的小孔或活塞與缸筒留有空隙。當結構因變形使缸筒和活塞產生相對運動時,迫使粘滯流體從小孔或間隙流過,從而產生阻尼力,將振動能量通過粘滯耗能消掉,達到減震的目的。
粘滯阻尼器安裝
粘滯阻尼器通常和支撐串連后布置于結構中,不同的安裝形式直接影響到阻尼器的工作效率。到目前為止,實際工程的應用中多采用斜向型和人字型安裝方式,這是由于其構造簡單、易于裝配。剪刀型和肘節型安裝方式能把阻尼器兩端的位移放大,即起到把阻尼器的效果放大的作用,具有更好的消能能力,但因受到安裝機構造型和施工工藝復雜的限制,運用較少。